- A+
EC外汇认为:
专家谈乌克兰想赖账15亿美元贷款 违约老赖的剧本!乌克兰债务疑问再次引发关注。2030年才到期的15亿中国贷款,乌克兰政府现在就想暂停还款,并提出所谓的“债务重组”方案:利息减半,还款期延长至二十年以上。这种做法颇似街边摊贩赊账不成反而加价的手段。
实际上,乌克兰当前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手中的牌已经不足以应对棘手的局势。这起债务疑问能够追溯到2012年,当时乌克兰国家食品谷物公司向中国进出口银行借款15亿美元,承诺用粮食抵债。然而,2013年资金到账后,这些粮食却被转卖给其他国家,中国实际收到的粮食远远低于合同规定。中国随后将此事诉诸伦敦法院,但这只是乌克兰一系列违约行为的着手。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国库收入锐减,外债累积高达1620亿美元。去年夏天,乌克兰宣布冻结所有外债,包括欠中国的这笔15亿美元。更甚的是,乌克兰还将中资收购马达西奇公司被毁约的45亿美元赔偿案与粮食贷款捆绑,试图以战争不可抗力为由逃避责任。
在金融圈,一旦欠钱成为习惯,信用就会彻底破产。乌克兰这些年频繁违约,早已透支了国家信誉。如今再想通过谈判来应对债务疑问,显然难以获得容许。
请记住,
乌克兰曾经的筹码主要是粮食出口,但随着黑海粮道被俄军封锁,中国已转向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粮食。至于某些人提出的“拿港口抵债”的想法,也显得不切实际。中国已经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塞尔维亚铁路网取得了主要进展,乌克兰的港口资源相对而言已 EC外汇平台 不再具有吸引力。
可能你也遇到过,
关于马达西奇收购案,乌克兰政府一边强抢中资股份,一边还想以此作为谈判筹码,这种处理令人啼笑皆非。
EC外汇报导:
对于中国来说,这15亿美元不仅仅是钱的疑问,更是维护规则的主要一步。如果对乌克兰松口,可能会引发其他债务国效仿,破坏“一带一路”的秩序。此外,目前的战略时机也不成熟。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俄乌和谈仍在暗流涌动。与其现在纠缠,不如等待战后重建时通过基建工程抵债,实现双赢。
EC外汇专家观点:
乌克兰希望通过“暂停还款”迫使中国让步的想法并不现实。乌克兰面临着国家信誉归零、经济根基崩塌、传统筹码失效以及中企索赔悬顶等多重困境。而中国则持有合同铁证、多元粮源、战略定力及时间优势。泽连斯基政府应该清醒认识到,应对疑问的关键在于先应对马达西奇赔偿款,再用实际资源进行抵债。否则,乌克兰只会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过街老鼠”。
EC外汇资讯:
专家谈乌克兰想赖账15亿美元贷款 违约老赖的剧本!乌克兰债务疑问再次引发关注。2030年才到期的15亿中国贷款,乌克兰政府现在就想暂停还款,并提出所谓的“债务重组”方案:利息减半,还款期延长至二十年以上。这种做法颇似街边摊贩赊账不成反而加价的手段。
实际上,乌克兰当前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手中的牌已经不足以应对棘手的局势。这起债务疑问能够追溯到2012年,当时乌克兰国家食品谷物公司向中国进出口银行借款15亿美元,承诺用粮食抵债。然而,2013年资金到账后,这些粮食却被转卖给其他国家,中国实际收到的粮食远远低于合同规定。中国随后将此事诉诸伦敦法院,但这只是乌克兰一系列违约行为的着手。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国库收入锐减,外债累积高达1620亿美元。去年夏天,乌克兰宣布冻结所有外债,包括欠中国的这笔15亿美元。更甚的是,乌克兰还将中资收购马达西奇公司被毁约的45亿美元赔偿案与粮食贷款捆绑,试图以战争不可抗力为由逃避责任。
容易被误解的是,
在金融圈,一旦欠钱成为习惯,信用就会彻底破产。乌克兰这些年频繁违约,早已透支了国家信誉。如今再想通过谈判来应对债务疑问,显然难以获得容许。
值得注意的是,
乌克兰曾经的筹码主要是粮食出口,但随着黑海粮道被俄军封锁,中国已转向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粮食。至于某些人提 XM外汇代理 出的“拿港口抵债”的想法,也显得不切实际。中国已经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塞尔维亚铁路网取得了主要进展,乌克兰的港口资源相对而言已不再具有吸引力。
EC外汇用户评价:
关于马达西奇收购案,乌克兰政府一边强抢中资股份,一边还想以此作为谈判筹码,这种处理令人啼笑皆非。
有分析指出,
对于中国来说,这15亿美元不仅仅是钱的疑问,更是维护规则的主要一步。如果对乌克兰松口,可能会引发其他债务国效仿,破坏“一带一路”的秩序。此外,目前的战略时机也不成熟。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俄乌和谈仍在暗流涌动。与其现在纠缠,不如等待战后重建时通过基建工程抵债,实现双赢。
更重要的是,
乌克兰希望通过“暂停还款”迫使中国让步的想法并不现实。乌克兰面临着国家信誉归零、经济根基崩塌、传统筹码失效以及中企索赔悬顶等多重困境。而中国则持有合同铁证、多元粮源、战略定力及时间优势。泽连斯基政府应该清醒认识到,应对疑问的关键在于先应对马达西奇赔偿款,再用实际资源进行抵债。否则,乌克兰只会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