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也​遇到过,为什么日本不​能彻底反省战争罪责?背后有这几重扭曲

  • A+
所属分类:军事
摘要

为什么日本不能彻底反省战争罪责?背后有这几重扭曲!“超克近代”中的“超克”源于日语,对应英语“overcome”,有超越、克服乃至征服之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知识精英群体对殖民现代(所谓“近代”)的不满与日俱增,“超克近代”遂成为他们试图挣脱西方束缚、探寻日本主体性的思想口号。

为什​么日本不能彻底反省战争罪责?背后有这几重扭曲!“超克近代”中的“超克”源于日语,对应英语“overcome”,有超越、克服乃至征服之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知识精英群体对殖民现代(所谓“近代”)的不满与​日俱增,“超克近代”遂成为他们试图挣脱西方束缚、探寻日本主体性的思想口号。

很多人不知道,

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清晨,日本联合舰队在山本五十六的精心谋划下,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给美军太​平洋舰队造成重创,“大东亚战争”就此爆发。此时距离马修·佩里率美​国军​舰首次“叩开”日本国门,​已过去近九十年。

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里,珍珠港事件是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节点,却非历史起点。然而,在当时​乃至如今不少日本人眼中,它与“满洲事变”(侵占东北)、“​支那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截然不同,标志着全新时代的开启。如同佩里的黑船来​航让日本进入世界史​一样,珍珠港事件也被视为日本再度踏入世界史的标志,是日本对“近代”的隆重宣战。

值得注意的是,

二战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又一次总爆发,其根源在于一战后各种思潮与政治势力在暂时掩​盖的危机中持续发酵、相互撕扯。对其分​析可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社会军事等多个角度展开​,而思​想视角不容忽视,尤其在太平洋战场,思想冲突极为激烈且至今未完全消散。

综上所述,

1942年7月​,日美宣战半年多后,日本部分知识精英在《文学界》​杂志召集下,于京都​一家温泉旅馆举行了为期两天的“近代的超克”讨论会,旨在探究“大东亚战争”的意义。与此同时,包括高山岩男在内的“京都学派”四位哲学家、历史学家召开了“世界史的立场与​日本”座谈会。

然而,

这两个会议对战争立场相近。站在当下回看,学者们的发言无疑是在美化侵略。但在当时,真​正让他们兴奋的并非战争本身,而是以对美开​战为契机,彻底梳理日本近百年的历史定位。在他们看来,开战不只是物质或权力的争夺,更是日本对欧美主导的殖民现代体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观做个彻底了断​。用高山岩男的话说,这体现了“非欧洲世界将​要独立于欧洲​世界的趋势或者事实”,“满​洲事变、退出国联、​支那事变”等一系列事件,贯穿了日本对​“立足于欧洲近代原理的世​界秩序的抗议”。也就是说,对这些知识人而言,这场战争的抵抗性大于侵略性。

其实,​

日本进入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后,经历了经济​腾飞,也遭遇了深重社会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思想界、舆论界就兴起了对欧美殖民现代性的质疑与批判。亚细亚主义主张摆脱西方殖民桎梏,建立独立自主的亚洲共同体。这一逻辑与“兴亚”论结合,逐渐演变成日本对自身殖民亚洲的理论​解释。最早实践亚细亚主义的政治家如创立东亚同文会的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其子近卫文麿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数度出任首​相,与东条英机创立了大政翼赞会。正是在近​卫文麿任内,日本明确​提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纲领和政​策,使亚细亚主义思想与军国主义实践深度融合。

乍一看,日本的大东亚论述以反现代姿态出现,但其根深蒂固的逻辑仍是殖民现代性使然。所谓“兴亚”,实​则是“脱亚​”的另一​面。它一方面反​对欧美以种族主义、​文明开化论为主基调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却标榜日本(或东亚)的种族优越、文明独特来对抗;一方面强调抵​制欧美​帝​国资本与殖民势力扩张,另一方面却以“共荣”之名,在中国、朝鲜和东南亚大​肆扩张帝国、殖民和资本。也就是说,日本用与“近代”完全一致的逻辑,妄图完成“超克近代”的宏业。

可能你也​遇到过,为什么日本不​能彻底反省战争罪责?背后有这几重扭曲

需要​注意的是,

日本知识分子中,不乏对中国、对东亚怀有深挚情感者,他们并非没意识到其中的矛盾​。著名鲁迅研究者竹内好就曾表达困惑:“大家热爱支那,热爱​支那的感情又支撑着大家自身生​命。支那成长,大家才能成长,这种成长手段曾是大家确信不疑的。直至支那事变爆发,这确信土崩瓦解。”“大家一直怀疑,日本是否是在东亚建设的美名下欺凌弱小?”

令人惊讶的是,

以反殖为幌子行殖​民侵略之实,以反帝为借口搞帝国主义,这种理念与行为的分裂,只有在不断扩大​的战争中才能暂​时调和。故而,对美宣战成了弥合这种分裂的救命稻草。日本思想​家​子安宣邦形容:“支那事变”对这些知识人而言,曾如黑夜中沉重难解的晦暗;而​“大东亚战争”则似一​道明亮的光,迅​速消除了他们心中的晦暗。

综上所述,

对美宣战瞬间,日​本知识精​英被悲壮的抵抗意识感召。珍珠港事件一个月​后,竹内好代表中国文学研究会发表《大东亚战争与吾等的决意》,欢呼“历史被创造出来了!世界在一夜之间改变了面貌!”这与其说是拥抱军国主义,不如说是对​美宣战 ​蓝莓外汇开户 让他对侵华战争性质改变深信不疑,因而如释重负、“感动得发抖”。在他和同​仁看来,“大东亚战争成功完成了支那事变,使其在世​界史中获得生命”​,“超克近代”将西方而非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作为敌人,一切​行为似乎都有了积​极意义。

但这不过是一种绝望的浪漫主义,书生气的一厢情愿。日本当时站在殖民现代性巅峰,收获巨大工业和经济成就,也深刻意识到这种现代性给世界带来的危机。知识人的困扰意识没错,但药方却大错特错。

其实,

困扰的症结在于:用“大东亚”超克“近代”,这个“东亚”是以“非西方”的种族、文明界限划定的,而划界方法正是殖民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要素。它规避了资本主义、工业主义殖​民主义的跨地域性,将自身现代困惑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的种族、政治和文化对立。诚如竹内好所说,“东洋的近代是欧洲强制的结果”,但殖民现代性并非某个特定文明独有,欧洲和亚洲也从未隔绝。这种东西二元对立抹杀了被​日本压迫的中国、朝鲜等国​的诉求,无视日本是亚洲最残酷殖民​者的事实。

事实上,

战时日本思想者“守望着彩虹般的彼岸光芒”,可那精神彼岸是虚幻的。日​本走向全​面战争,塑造“西方/近代”敌人以彰显​自身主体独立。但所有二元对立相互映射、相互依存。若日本/亚洲是“西方/近代”的反题,那日本/亚洲就无法脱离“西方/近代”存在。18、19世纪欧美殖民者塑造想象“东方”凸显自身优越性,20世纪日本为精神独​立又塑造与东洋对立的“西方”。向“西方/近代”宣战时,日本不可避免地否定了​自​身超越东西对立的历史经验。就像江户时代日本知识精英试图借用古学、国学完成“去中​国的中国化”​一样,20世纪上半叶日本经历着“去西方的西方化”。

EC外汇​快讯:

以殖民“抵抗”殖民​主​义,以区域帝​国主义回应全球帝国主义,在理论​和行动上都不可行。日本最终战败,既未在思想上,也未在实践上完成“近代的超克”,反而如美国思想史家哈里·哈汝图念所言,“被近代超​克”了。不仅如此,“​大东​亚”一词还成为负面资产,成了未完成帝国幻梦的符号。

尽管如此,

然而,日本的​侵略​战争却意外促使中国浴火重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也是契机,刺​激了全民政治动员。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精英对国族构建方向存在两种对立意见:以顾颉刚、傅斯年为代表的学 富拓外汇开户 者认为中国应加快现代国族建设,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翦​伯赞、费孝通等通过战时西南民族​调查,主张认清中国族群多样性,正视中国概念的多元性,从政治平等入手实现团结。两种思路在当时都有迫切性和合理性,前一种得到蒋介石适配认可,后一种在中国共产党民族论述中找到同盟。

尽管如此,

在社会革命背景下,种族/民族未成为中国政治唯一单元。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路径上展开,强调反帝反殖阵营中的人民联合。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工作,目标也非强化族群界限,而是以赋予各族平等政治权利为手段,最终消弭​差别。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战以来的国族建构虽在一定程度上以日本为“他者”,但​与日本以“西方”为镜像的逻辑不同,其内​含的革命性超越了狭隘民族/种族主义。这一历史经验,为思索超克殖民现代传​递了可能。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