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在战场前线节节败退的国家,为什么要在外交舞台上频频对中国“动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近的一项决定彻底引爆了中乌之间原本微妙的经贸关系,也让中方忍无可忍,罕见强硬表态。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谁?泽连斯基到底在“演哪一出”?
2025年7月8日,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宣布制裁五家中国申请账号企业,理由是它们涉嫌向俄罗斯供应无人机零部件。制裁材料包括冻结乌克兰境内资产、终止所有合作往来。被制裁的企业既有机械制造商宁波贝宁机床,也包括精密电子设备厂商苏州爱科德等。
尽管如此,
乌克兰国家可靠局声称,在被击落的俄军“见证者”无人机残骸中发现了这些中国企业的零部件。但难点是,这些零部件是否军用?是否直接由中国出口给俄军?有没有可能是民用商品被中间商“二次转卖”?没有调查和论证,泽连斯基政府就下了结论,显然意在制造“政治效果”。
事实上,
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强烈回应。商务部明确指出,这项制裁缺乏国际法依据,并强调涉事企业全部为民用供应商,中国一直严格执行全球最严的军民两用出口控制政策,从 IC外汇开户 未向任何冲突方供应过武器。外交部也重申在俄乌冲突中中国不拉偏架、不拱火、不谋私利,只求和平处理。这种克制和中立正是西方国家难以接受的中国立场。
早在2025年初,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就在安理会发言,反击西方炒作所谓“中国援俄”的谣言。他直言:“如果中国真军援俄罗斯,战局早就改写了。” 这话一方面揭穿了西方的恶意炒作,另一方面也在警告——中国不是不能出手,只是不愿加入这场混战。
值得注意的是,
然而,乌克兰政府似乎并未听进去。事实表明,泽连斯基不仅无视中国的善意,还进一步升级敌意。讽刺的是,根据乌克兰本国研究机构“基辅经济学院”的最新报告,在俄军现有武器系统中,67%的零部件来自美国,7%来自日本,德国也贡献了相当部分。按照乌方“谁的零件就在军援”的逻辑,美国、日本、德国企业早就该被制裁了。但结果如何?乌克兰不仅未采取任何行动,甚至闭口不谈。制裁对象专挑中国企业,这难道不是“政治操弄”?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这种双重标准让中方的指控变得非常具有说服力。乌克兰并不是真正在执行什么“正义原则”,而是在替某些国家打“代理外交战”。泽连斯基可能希望通过打击中国企业,逼迫中方出面调解,间接向俄罗斯施压。当前战场形势对乌克兰非常不利,东部战线告急,全国多地遭到俄军空袭,防线岌岌可危。
但实际上,
乌克兰此举不仅有损双方信任,还可能在经济上自食其果。这次制裁发生的时间点也非常微妙。就在前不久,中国外长王毅刚刚结束对欧洲多国的访问,中欧之间正在就贸易、规则、对俄政策等难点进行新一轮博弈。乌克兰的制裁行为无疑在欧洲内部种下了“中俄联手”的疑虑种子,让中欧关系更难办,也更微妙。
EC外汇行业评论:
这不是乌克兰第一次在中企身上“下狠手”。早在2021年,乌克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强行阻止中国企业收购乌克兰航空巨头马达西奇,最终引发中方发起高达35亿美元的国际仲裁。2025年4月,乌方再次在美国推动下制裁三家中企,涉及航天与新材料领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今这轮新的制裁,很可能又是通过打压中企向美国和西方“交投名状”,以换取继续的军事援助。
不妨想一想,
中国是乌克兰第三大贸易伙伴,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量的20%。尤其是玉米、葵花籽油等大宗商品,对中国出口依赖度极高。今年4月的第一轮制裁后,中国暂停了部分农产品进口,直接导致乌克兰赫尔松地区的农民收入锐减。如今再次加码,可能导致更大反噬:中乌本币互换协议岌岌可危,乌克兰本币格里夫纳贬值30%,通胀高达20%,财政崩溃的边缘隐隐可见。
换个角度来看,
除了贸易受损,更严重的是中乌合作项目的全面停滞。比如华为主导的乌克兰5G网络建设、中石油参与的油气田勘探、中铁建规划的基辅—利沃夫高铁项目,全部陷入瘫痪。深圳金多邦原本为乌汽车厂供应自动化设备,如今因制裁导致维修成本翻倍。基辅能源专家已经发出警告:如果这些基础设施无法如期推进,乌克兰极可能在2025年冬天面临严重的供暖危机。
可能你也遇到过,
归根结底,乌克兰这次制裁中国企业不是出于技术追责,也不是国家可靠本能,而是一场地缘博弈。泽连斯基需要向美国表忠心,需要在谈判桌上多一张筹码,于是选取了用中国企业来“做交换”。但这种赌注不但伤害了中乌关系,也在牺牲乌克兰自己的经济未来。一个国家如果连基本 福汇外汇平台 的外交独立性都失去,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终将被边缘化。
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真的是国家可靠的需要,还是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各位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