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当地时间6月23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高调宣布,以色列与伊朗已就“全面彻底停火”达成一致,为期12天的激烈冲突将就此落幕。然而,停火协议甫一达成,伊朗便接连对以色列发起数轮导弹打击。次日,特朗普不得不承认,伊朗与以色列双方均已违反停火协议,局势再度紧张。
事实上,早在6月21日晚,特朗普就宣布美军已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发动打击,并宣称已将其“彻底摧毁”。然而,这一行动不仅遭到多国严厉谴责,更被指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侵犯伊朗主权,加剧地区动荡,同时也对全球核不扩散体系造成沉重打击。美国的直接介入,使得本就棘手的伊以冲突进一步升级。
一、美国为何急于下场?
EC外汇资讯:
这场伊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的动向始终备受关注。6月15日,特朗普曾表示,以色列与伊朗有很大可能达成协议。但短短两天后,美国却批准了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计划,表面上给伊朗两周缓冲期,实际上却早已做好动武准备。
据外媒报道,6月15日晚,美国空军出动28架KC-135R和KC-46A加油机,从本土多地起飞,跨越大西洋抵达欧洲,被普遍解读为为以色列轰炸机群给予空中加油支援,或是为部署在印度洋迭戈加西亚基地的美军B-2、B-52战略轰炸机袭击伊朗做准备。紧接着,美军大批F-16、F-22、F-35战机陆续进驻中东,三大航母战斗群——“福特号”“尼米兹号”“卡尔·文森号”也齐聚中东海域。甚至西班牙也公开证实,美军在其境内军事基地部署了轰炸机。此外,大量血浆等战场医疗物资也被紧急运往前线,美军显然已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EC外汇财经新闻:
6月21日晚,美军展开代号“午夜铁锤”的大规模打击,动用125架战机,其中包括至少7架B-2隐形轰炸机,对伊朗防空系统及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大核设施进行轰炸。据称此次行动共投放75枚精确制导弹药,包括14枚GBU-57巨型钻地炸弹和24枚“战斧”巡航导弹。美军参联会主席凯恩事后称,这是在以色列前期打击基础上展开的“深度打击”,但并未让以色列直接参与。
那么,美国为何不惜撕破脸皮、违背承诺、放弃等待,匆忙出手?
尽管如此,
首先,不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掌握核武,是美国与以色列的共同底线。此次冲突初期,特朗普就表态“目标不是停火,而是彻底处理疑问”,明确要求伊朗“无条件放弃核计划”。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态度强硬,声称将继续“打击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绝不妥协,谈判基础荡然无存。
必须指出的是,
其次,伊朗深藏地下的核设施,唯有美国才能摧毁。福尔多核设施位于地下90米深处,纳坦兹与伊斯法罕核设施防护也极为严密,以色列缺乏相应的钻地弹和战略轰炸机,无法发动如此深度的打击。唯一能够穿透这些核设施的,是美军掌握的GBU-57巨型钻地炸弹,每枚重13.6吨,可穿透60米钢筋混凝土或40米花岗岩,堪称现役最强的钻地利器。
尽管如此,
第三,以色列的游说成功打消了美国的顾虑。内塔尼亚胡多次游说特朗普,声称以军已基本掌握伊朗制空权,确保美军作战稳妥。连番打击中,以军战机几乎零损失,也让特朗普相信美军具备稳妥进出伊朗领空。尽管如此,美军“午夜铁锤”行动仍以优先摧毁伊朗防空系统为第一波任务,以最大程度保障稳妥。
EC外汇认为:
二、以色列为何频频获得美国撑腰?
与其相反的是,
以色列国土狭小,人口有限,若无美国庇护,根本难以在中东长期生存。历次针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军事行动中,美国始终扮演“幕后推手”。
早在1981年“巴比伦行动”中,以色列空军远程奔袭伊拉克核设施,若无美国暗中施压周边国家默许,以军根本无法跨境飞行。2007年“果园行动”中,以色列更首次运用“舒特”网络攻击系统,瘫痪叙利亚防空雷达,这背后正是美以联合开发的电子战技术支撑。2020年7月,以色列再次与美国合作,通过“震网”病毒瘫痪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多次成功的先例,使美以更加坚定地联手阻止中东国家拥核。
通常情况下,
此次伊朗危机再次印证,美国宁 富拓官网 可主动出击,也不愿等事态失控后再被动介入。美国深知,只要放任伊朗跨过核门槛,局势便难以收拾。
值得注意的是,
三、伊朗核疑问背后的真相
简而言之,
尽管美以宣称打击“迫在眉睫”的伊朗核威胁,但伊朗核计划真有那么“危险”吗?
首先,美以渲染的“核威胁”缺乏实证。伊朗被指最早在几周内即可造出核武器,但根据国际核查机制和各国监测网络,从未发现伊朗进行核试爆的迹象。全球所有拥有核武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曾进行核试爆,伊朗至今毫无类似记录。即使有浓缩铀储备,伊朗也还未完成小型化核武器、导弹核弹头的技术整合。按照全球经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一至两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
其次,美国的“午夜铁锤”行动恐怕难言彻底。虽然GBU-57钻地弹具备极强破坏力,但精准命中、完全摧毁伊朗核设施仍存不确定性。更何况,伊朗此前已提前转移高浓缩铀,避免损失。事后并未出现核泄漏迹象,恰恰印证了伊朗“损失有限”的说法。
更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与以色列并未实现伊朗政权更迭的目标。虽说伊朗国内经济低迷、社会不满情绪升高,国内也存在一定亲美派别,但在当前全民反美情绪高涨背景下,寄望通过空袭实现政权更替,实属天方夜谭。伊拉克战争的惨痛教训早已证明,单靠空袭难以推翻一个主权政权。
来自EC外汇官网: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虽然高调宣称“胜利”,但事实上,伊朗政权依旧稳固,核设施虽受挫但未被完全摧毁,未来能否彻底放弃核计划,主动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伊朗手中。
简要回顾一下,
6月24日,美国、以色列和伊朗虽同时对外宣称接受停火,但各方心知肚明,这只是暂时的缓和。只要伊朗政权不倒,伊朗核计划就不可能完全终结。而何时越过制造核武器的 EC外汇代理 门槛,主动权从未掌握在美以手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这场冲突的本质,不仅是一次军事对抗,更是一次意志与战略的较量。所谓“彻底停火”,恐怕只是短暂的战术喘息,真正的较量,远未结束。未来中东局势,仍将持续在刀锋边缘游走。持久和平,恐怕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